
5月25日,总投资1.4亿元的广西贵港那乡那田度假公园启动建设。
这本来是一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紧急乡村工程项目,项目组尝试用美育的理解,进行策划、规划、设计、布展,在兼顾多方立场基础上,让乡村工程亲民,并引发乡村问题的思考。

从“那山那人那狗”到“那乡那田”
2022年春,我们到广西覃塘,做城郊乡村振兴设计,甲方给的任务是,今年要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。场地是近5600亩的稻田,中部有河流蜿蜒,四周为山地环抱,已建有滨河绿道,5个屯分散其中。

图丨场地空间肌理
什么是旅游吸引物,难道就只是引发愉悦体验的游乐项目吗?作为一种体验场,是否有其他吸引动机?
在调研附近那文化博物馆的时候,我们知道广西的稻田,有专属的名称“那”,“那文化”也成为广西特色稻田文化的代称, “据那而作、凭那而居、赖那而食、靠那而穿、依那为乐” ,自成体系。
我们在想,“那文化”除了广西的稻田文化,如何有别于他。
想起电影《那山那人那狗》。这是霍建起导演、刘烨主演的电影,1999年上映。影片讲述子承父业做乡村邮递员,期间父子情感的微妙变化,山、人、狗组合成孤独温情的乡村画面。

图丨电影《那山那人那狗》海报(图片来源网络)
“那”是什么,是在远方、去远行,勾起每个人心中对于“曾经”的乡村的想象和怀念。“再也回不去的故乡”,一个每年春节都会被提起的话题,一下子闪过。
“那乡那田”,用“那”,我们想进行一次乡村的集体回忆。


“田园围院”
游客中心、美术馆、主题餐厅的空间交互
项目组选择靠近城区的南端规划游客中心。考虑旅游假日经济风险及城郊优势,将农家乐功能植入。考虑美学意义上的乡村思考,觉得得有一个乡村美术馆。即,游客中心、美术馆、主题餐厅空间交互,主客共享。

图丨那乡美术馆鸟瞰图
我们用“田园围院”来组合。不需要宏伟的地标建筑来宣示,也不需要中轴线来烘托,也不需要中央广场来集散。围院中的每一个建筑单元,高低错落,互为绿叶,彼此衬托。中间为田园,稻田和蔬菜轮作,强化家常植物的“主角”地位。座椅、秋千、吊篮、帐篷,散落在四周围。

图丨“田园围院”空间分析

图丨L形夯土建筑、一棵中年树,拥抱田园,组成舒缓闲适的庭院

图丨美术馆主体,夯土、玻璃、坡屋顶,进行建筑体块重组
图丨主题餐厅的天台,增加美术馆建筑的休闲商业气息
图丨附近的树岛餐厅,延续了那乡美术馆的风格
蔡元培“美育说”,用策展的视角做景观
随着项目的深入,我们逐步确立了以“乡村美育”作为主题。而当我们知道项目辖区的主要领导,有毕业于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的,也有博士,非常难得的高知阶层。
匹配、感染、激发,精神的共鸣对推动事情的进展事半功倍。项目组讨论用民国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的“美育说”,来开始乡村美育的解读。
“纯粹之美育,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,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,而使人之我见,利己损人之私念,以渐消沮者也。——蔡元培”
民国时期半文半白的语句、温良的思想、怀旧的字体、粗犷的铁艺,加上学习电视剧《觉醒年代》的蔡元培先生版画头像,组成一个充满文学意趣的门户。

图丨蔡元培美育语录艺术墙
设计师一下子来了创作冲动,再做了一组“风中的稻穗”的雕塑创作。

稻草人与小米粒,用参与式剧场做IP故事
项目组的插画师创作了《稻草人与小米粒》的IP故事,用启蒙者与传承者的关系,融入环境解说。
考虑到IP故事的参与式,插画师与景观设计师合作,按照游览体验,预留一部分空白,给公众参与进来。


图丨换乘中心:欢迎同行



图丨观景台:你在看什么呀

项目组确定用白色剪影作为标识系统的创作元素,烘托稻田的纯粹性。在剪影的题材中,乡村的家禽与走兽,成为主角。





美术馆正在动工建设,我们同步开展策展思考,不想做成传统的农具展览或者农耕生活展。
我们正在做乡村美育的课程设计,用课程影响策展,并通过文学、音乐、绘画等形式,进行媒介转化,并争取形成文化生产输出。
另外,基于乡村问题的忧虑,策展将针对乡村振兴中原住民的缺位、外来人群对利益的争夺、乡村原真性的保育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、乡村情感纽带的重建等问题,进行思考。
曹怡、韦健、许克先、肖飞、华欣、刘国雄、邓恒辉、林嘉烨


本文由南斗文旅编辑,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意向合作请与我们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