迎来到「南斗文旅集团」     24小时服务热线: 020-80926029 
关注我们:
400-6388-068

欢迎拨打服务热线,让我们来为您服务

Welcome to call the service hotline

亲子乐游
旅游规划
景区创A
乡村振兴
党建示范村
康养度假
田园综合体
全域旅游
 • 当前位置:
资讯  news
请您点评打分!蔡楚生影视IP设计公众意见征集
来源: | 作者:梁仕狄、邓恒辉 | 发布时间:2022-10-12 | 392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    

    

      近日,南斗文旅集团为潮阳区铜盂镇蔡楚生故居打造影视主题IP,为集思广益,博采众长,现将初步方案面向公众广泛征集意见,诚邀各位阅览并在文章结尾为方案投票,谢谢。

      人物简介

       蔡楚生(1906一1968),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铜盂镇集星村人,我国著名的电影艺术家,被誉为“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”,“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”。他一生参与27部影片的创作,其中由他编导的有十部,主要代表作有《渔光曲》和《一江春水向东流》。《渔光曲》在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“荣誉奖”,是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。蔡楚生先生曾被著名电影史学家萨杜尔称为“中国最杰出的电影导演”,萨杜尔著有《世界电影史》一书,书中罗列了世界二百位著名电影艺术家,蔡楚生是其中唯一一位入选的中国导演。




图丨《渔光曲》、《一江春水向东流》电影海报


      设计缘起

      本次蔡楚生影视IP设计,是南斗文旅集团为铜盂镇文旅核心示范片所做设计的一部分。

      蔡楚生故居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、建筑面积为460平方米,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和汕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潮阳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故居包括一座“四点金”、一座“厝包” (从厝),均为20世纪初潮汕传统民居建筑,厝包门楣上有蔡楚生青年时期亲笔题下的“平等”、“自由”、“进步”、“博爱”,是其进步思想的最早流露。故居里,有上百幅电影彩图、纪念文章、历史文物等组成的《蔡楚生的艺术人生与爱国情怀》展览,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这位巨匠营造的"电影世界"里。




图丨蔡楚生故居现状

      设计构思

      目前,无论是蔡楚生故居室内展陈还是周边影视主题的墙绘,都围绕其人物生平、作品、成就等方面做了全方位的叙述和表达。团队在构思蔡楚生影视IP设计时,在查阅大量材料和观看相关纪录片后,把目光停留在了一段被忽略的故事上:

      建国以后,蔡楚生被委以重任,担任了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、艺委会主任、中国影联主席等职务,尽管百业待兴公务繁忙分身乏术,但他心里仍一直牵挂将《南海风云》搬上银幕。50年代初他曾想请郑君里把它拍成影片,不料其所拍《我们夫妇之间》受到批判,此事又被搁浅。促使他终下决心再理这一未了之事,是《一江春水向东流》作为“五四”以来的优秀影片于1956年重新上映,国内外观众、同行纷纷致信,希望他重新投入创作。

      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、评论家乔治·萨杜尔给蔡楚生写信:“亲爱的同志和朋友,我非常愿意再次告诉你,我是多么欣赏我在北京看到的你以前所编导的《一江春水向东流》!我祝你在1957年身体健康,并希望你在间歇了10年或相等于10年之后,能导演一部新影片。”著名的法国电影演员,《红与黑》《勇士的奇遇》等影片的主角钱拉·菲利浦在访华时也说:“在北京看到的几部中国影片中,我最喜欢《一江春水向东流》……听说这部影片的导演蔡楚生十几年来因为事情忙,一直没有时间导演新影片,这是很可惜的!”他衷心希望蔡楚生“今后多拍几部更好的影片出来!”

      蔡楚生闻言后,感慨说到:“艺术家是通过他的作品与读者或观众建立友谊的,如果停止了创作,他的艺术生命也就完结了。”随后拾起生锈的老钢笔,重新投入到电影创作中……

      IP精神内核:永不停止的摄像机

      一段小插曲,折射出蔡楚生先生一生奋发图强,艰苦奋斗,引领时代的印记,他一生走过的是一条现实主义电影民族化的艺术创作道路,他编导的影片大都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,控诉旧中国的社会,统治阶级的腐败,倾吐了人民大众的心声,呼唤黎明解放的到来,不愧为中国进步电影先驱。先生晚年对于艺术生命的感悟,沁人心扉,表达出生命不息,创作不止的奋发、积极、探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。




图丨蔡楚生先生身上散发的精神光芒


      设计通过提取复古式摄像机作为主要元素,通过拟人化手法表达,将蔡楚生奋斗一生、不停探索的精神品质融入其中,勾勒出线条简约、形象灵动的IP形象。在设计过程中,团队希望在现有严肃的历史文化解读中,增加一丝后现代感的轻快活泼,让人们在参观蔡楚生故居过程中,引起大众对于背后故事的关注和启发。



      影视人生

      团队结合蔡楚生先生一生不凡经历,将其成长的轨迹(学徒→助理→导演→大师)进行转化创作,通过捕捉生活细节、工作场景、人物对话等还原场景,传达人物品格与精神。

      场景1:勤奋小学徒



      蔡楚生先生1906年1月12日生于上海,六岁随长辈回到故乡潮阳集星村。读私塾,干农活,十二岁时便到汕头一家杂货店当学徒,并坚持自学文化。蔡楚生先生读过4年私塾,后以各种旧报纸作为课本,身上常带着一本《辞源》,通过奋发自学,为日后艺术创作打下了最初的文化基础。

      场景2:郑老师我来了




      1927年,蔡楚生离开了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故乡,前往上海去寻找自己所渴望的电影梦想。其后在著名编剧、导演郑正秋等的帮助下,走上了电影创作的舞台。任郑正秋的助理导演和副导演期间,协助拍摄了《战地小同胞》(1929)《碎琴楼》(1930)《桃花湖》(1930)《红泪影》(1931)等6部影片。电影名人郑正秋之所以会帮助蔡楚生,是因为他被蔡楚生的勤学苦干,吃苦耐劳感动,他看重蔡楚生的才华,相信通过他的努力,有朝一日定能为中国的电影事业贡献力量。

      场景3:没有什么可以打败我

      1931年夏,蔡楚生正式担任编剧、导演,先后创作了《南国之春》和《粉红色的梦》,并与他人联合编导了反映抗日的故事影片《共赴国难》(1932)。1933年,导演了影片《都会的早晨》。1934年,编导影片《渔光曲》;1935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,他先后导演了《新女性》、《迷途的羔羊》和《王老五》等影片。期间还创作了《飞花村》《两毛钱》和《歌舞班》3个电影剧本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蔡楚生由上海到香港,团结一部分粤语电影工作者,积极筹划拍摄抗战影片,于1938年连续编写了《血溅宝山城》和《游击进行曲》两部粤语影片的剧本。后又编导了表现上海人民在沦陷区进行不屈斗争的影片《孤岛天堂》(1939)和歌颂香港工人热情支持抗战的影片《前程万里》(1941)。

      蔡楚生先生热爱电影,敬业拼搏,曾发着高烧,依然坚持岗位指导电影拍摄,其吃苦耐劳,艰苦奋斗的品质,是留给我们又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。

      场景4:中国进步电影先驱




      蔡楚生一生走过的是一条现实主义电影民族化的艺术创作道路,他编导的影片大都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,控诉旧中国的社会,统治阶级的腐败,倾吐了人民大众的心声,呼唤黎明解放的到来。其中代表作《渔光曲》和《一江春水向东流》立意深刻,影响深远,奠定了蔡楚生作为影视先驱的历史地位。场景设计借鉴了《渔光曲》电影海报背景,IP形象立足船首,斗志昂扬,象征了先驱者引领电影潮流向前发展。

      场景运用

      在故居公共空间、户外影院、公共艺术、标识系统方面的运用中,团队希望IP系统不仅仅是纯功能构筑物,在整体融入村庄的同时,通过象牙白的形象点缀,与古村、稻田、溪流环境形成视觉对景。




图丨集星户外影院标志




图丨让游客拨动转盘的方向导览标识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本文由南斗文旅编辑,如有意向合作请与我们联系。